在福建霍童鎮的老街,包工頭老陳站在霍童歷史文化館的外牆前,粗糙的手掌輕輕撫過水泥漆的紋路,像是撫摸一段凝固的歲月。「像這個外牆的真石漆以前都是我們做的,我們是做內外的,像這個水泥漆什麼也是我們做的。包工開始做到現在,我最有意義的就是這棟文化館這邊。」他的聲音裡帶著久違的驕傲,彷彿那面牆是他半生的勳章。
本期《喜相逢用戶代言》,我們一起走近包工頭老陳,了解他從水泥牆到方向盤故事。
風口上的二十年,和突然安靜的風
老陳是 80 年生人,10 幾歲就跟著老師傅拎起油漆桶。趕上了基建狂潮的年代,他帶著施工隊輾轉於高樓和廠房之間,「做包工頭前幾年很賺錢,差不多我一棟大廈那樣子搞下來可以賺 30、40 多萬。」水泥漆是他的手藝,也是他養家的底氣。可近兩年,行業的寒風比想象中更刺骨 —— 項目少了,結款也慢了,最艱難時,這個曾經的「陳老闆」甚至好幾月都沒活。
我們問老陳做裝修累嗎?「累啊,打工怎麼不會累呢?」他咧嘴笑了笑,眼角擠出幾道深紋,「為了我們這個家,反正我們也什麼東西都做吧,你如果沒事情做的話,壓力比這個更大。」為了妻兒老小,他咬著牙不肯轉行:「我們這個行業也不會倒,也不會什麼東西。現在比如說今年會差一點,這一兩年過去,挺過去,我們也可以了,做這個裝修這一塊,水泥漆這一塊,也做了差不多將近有二三十年了。」

一輛車,也是喘口氣的角落
聊到車時,老陳的眉頭終於舒展。他的車是在喜相逢集團買的,「在線上看到的,我們就說這邊也比較方便。」對現在的他而言,這輛車不僅是謀生工具,更是情緒的避風港,「反正我呢這個車子買來,有的時候心情不好,坐在車裡面放一點那個音樂,小小的聲音,坐在裡面靜一下也很好。」
在行業低谷期,低門檻的購車方案成了老陳的「及時雨」—— 無需大筆提車款,月供壓力可控,甚至能靈活調整還款方式。他告訴我們,這輛車讓他跑工地時多了份體面,更讓他相信:日子再難,只要方向盤攥在自己手裡,路就還能往前開。

水泥漆會斑駁,但生活要繼續向前
老陳的故事,是無數在時代浪潮中起伏的普通人的縮影。行業有起落,但生活仍要繼續。喜相逢的購車方案,正幫助許多像老陳一樣的人,在暫時失意時仍能保持生活的節奏。
正如老陳說的:「為了我們這個家,不管怎麼樣子,我們做這裝修這一塊,我們要堅持做下去。」而低門檻、低月供購車的意義,或許正在於此 —— 它託舉的不是虛榮,而是普通人那份撐下去的尊嚴。水泥漆會斑駁,但只要還能握住方向盤,生活就永遠有下一面待抹平。
